警告!

本人並沒有接受過任何正統神學訓練,所有發表內容,全屬個人信仰心得及教會生活經驗分享,敝blog負能量爆燈,如閱讀時感到不適,或出現任何不良反應,包括痰多咳嗽,夜睡不寧,神經緊張,潮熱汗出,心煩多疑,踎身起身見頭暈等徵狀,請即時停止,並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。

2018年12月13日 星期四

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

善樂風波 -- 善樂堂的問題



這篇文章上月中已經寫好,但事情隨著相方互交律師信暫時降溫,不想添柴添火,故此一直壓下沒有發表。但既然上次先寫了林國璋牧師,為表公平,也該寫一寫善樂堂這一邊。由於筆者認為善樂堂在處理上產生的問題較多,所以篇幅亦較長,並非刻意針。寫過兩次利益申報,今次省了,直入正文。

2018年12月7日 星期五

彼此尊重、互相諒解是解決兩代矛盾萬應丹嗎

在同道何德漢未成為信仰百川的作者前,我已經有追看他的Blog《德看生活事》,最新一篇文章《拒絕領袖的新世代》,對於當中的講法,未致於完全贊同,同時想作些引伸討論。

所謂彼此尊重、互相諒解之說,在教會已聽了好幾年,但我們發現年青人離開的趨勢沒有停下來,從結果而言,也就是說這種呼籲和做法根本沒用。這不是難明的道理,背後的理由很簡單,教會有權有勢有錢有面有人脈的上一代,為甚麼要體諒及讓步?不體諒不讓步又如何?

2018年11月15日 星期四

善樂風波--也談林國璋牧師



聲明

利申:本人不認識林國璋牧師、陳龍斌牧師、林思漢或雙方涉事的任何人,亦未曾參與過善樂堂及UCC的聚會,與雙方無怨無仇,非親非故,本人亦非門徒媒體成員。

以下文章,跟據已公開的資料寫作,附帶部份個人推測,並無從任何途徑獲得內幕消息。由於資料龐雜,掛一漏萬,文中如有地方與事實不符,懇請各界不吝指正。

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

大兒子與小兒子的新比喻




夫子起來,又設了一個比喻。

一個人有兩個兒子,他對兒子素常不好,兒子也恨他,只是沒有造聲。他的妻子死後,打算娶一個外邦人為妻,使自己年老的日子得安慰。

小兒子對大兒子說:「父親續弦,後母來自我們不認識的國度,順從我們不認識的風俗,敬拜我們不認識的諸神。恐怕日後生了兒子,得了寵愛,父親被引誘隨從虛空的諸巴力,我們父家的產業就落在外邦人的手中,與我們無份了,我們多年殷勤侍奉父親,豈忍心見到耶和華賜的產業落在外邦人手中。」

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

一夕纏綿有真愛


大道廢,有仁義;智慧出,有大僞;六親不和,有孝慈;國家昏亂,有忠臣。

或者加多句,一夕纏綿,有真愛。

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

離堂得生




管理學流行一段對話:

A: What if we train them and they leave? (假如我們培訓他們,他們便離開?)

B: What if we don’t, and they stay. (假如我們不,而他們留下來。)

2018年9月14日 星期五

2018年9月11日 星期二

仇老是現代的大趨勢


講仇老之前,反而要問一個問題,我們為何要敬老?敬老甚麼時候成為美德?在東亞各國,流傳不少棄老的傳說,著名的電影《猶山節考》就是依這種背景創作,中國內地也找到寄死窰的遺址。敬老並非古代的標準操作,同時有流傳棄老的傳統,特別在資源短缺的地方,老人在喪失生產力之後,自然無法得到相應的生存資源。

2018年8月8日 星期三

天無二日,民無二主



少時候很喜歡看三國演一類的歷史章回小說,每每講到一些文臣武將兵敗被擒,對方欣賞他的才能,打算勸降,定必有忠勇之士回句:「天無二日,民無二主,忠臣不事二君,烈女不更二夫,要殺便殺,何需多言。」

2018年8月4日 星期六

但以理會到馬會打工嗎?


如果早幾日在教會問可以不可到馬會打工,相信收到的回應會好接近,本地教會的傳統之中,一向反對信徒到馬會打工。背後的基本原因是教會反對賭博,所以涉及賭博的工作,均有鼓吹賭博之嫌,教會內大抵持否定態度。不少的堂會及機構,甚至表明會拒絕因為賭博而獲得的金錢捐獻,及不會申請賽馬會慈善基金。

2018年7月16日 星期一

世界盃對教會的啟示

今屆我最欣賞的球:克羅地亞隊長摩迪
 
看球以來,真的從來未曾看過一對如此娛樂性豐富的世界盃決賽,法國最終以42擊敗克羅地亞,取得第二次的世界盃冠軍,一切塵埃落定。由於是四年一次的盛事,相信這段時間有不少傳道人會借世界盃作為講道的內容,作為球迷亦不免從俗一下,借借世界盃講教會事。

2018年6月24日 星期日

如何處理教會桃色醜聞(暗黑版)



件事通咗天,唔諱名,雖然桃色醜聞係教會界好大殺傷力,但又唔係無得救,過去有人返到身,當然要去返以前一模一樣就無乜可能,但係返入去教會界搵啖飯食未必係想像中咁難。

2018年6月14日 星期四

一拳超人與職場牧養

08年曾經失業一段長時間,閑來無事,除了找工作之外,因為處境的問題,看過教會不少講職場的書,當時已經覺得有點隔閡,加上忙於找工作,沒有時間好好歸納起來。

近日又再次接觸職場神學的書,我慢慢開始梳理當中的困惑,我嘗試以《如果顧客就是上帝》這本書,作一個引子來解釋一下。

2018年6月6日 星期三

無事袖手談中立,臨危一走去宣教



關於何志滌牧師的訪問,內容我一點也不意外,甚至在傘運到今日變得有點陳腔濫調,因為作為一個有日子的信徒,深知這種態度,才是香港教會的絕對主流。

2018年6月1日 星期五

單身歧視?




係百川寫咗少少教會單身弟兄姊妺嘅問題,意猶未盡,寫多篇先。

早幾個月BBC有篇報導,講到職場入面,單身人士被視為「任勞任怨的牛」,公司要Family friendly,當然變相成為Single unfriendly

2018年5月26日 星期六

覺得堂會不濟,為何我們仍留下?



去完思
talk的活動「覺得堂會不濟,為何我們仍留下?」,實在十分精彩,參加者有年青,有年長;有近乎脫離堂會的信徒,亦有正在牧會的牧者;有匿身在大堂會隱世,亦有在小堂會奮鬥。

2018年5月24日 星期四

回看2014教會普查




先引書中一段。

//2015年2月28日,我在「全球領袖高峰會」(香港)負責帶領的時候,詢問在場六百多位教會領袖,當中包括很多主任牧師。我問:「如何讓青年再投入教會?」。我把這六百多人分成三至四人一組,大約150組,每組討論15分鐘,然後把兩個具體意見寫下給我,結果收到220項具體建議。

我把這建議分成五類。第一類是「屬靈」(Spiritual):要多為青年祈禱、青年要多讀經等,這類意見有項。第二類是「身體」(Physical):通過身體力行,以具體行動參與,這類共有25項意見。第三類是「情緒」(Emotional):我們怎樣關注青年的情緒發展?怎樣幫助他們控制和掌握自己的情緒?共有項這類意見。第四類是「關係」(Relational):怎樣幫助青年建立更好的同儕、尊卑、以致不同面向的人際關係,共有57項意見。最後是「職業」(Career):關於職業訓練、職業發展和領導發展(Leadership development and Career development)的課題共有45項意見。

坦白說,我不以此為滿足,雖然這群教會領袖的意見不錯,但似乎比較抽象。於是我找了一群青年,讓他們看看這220項意見中,哪些意見是他們也認同的。結果發現青年對屬靈方面的意見,認同只有30%。較多青年認同是關係和身體力行兩方面的意見,分別是39%和44%。此外,發現接受成年意見的比率,平均只有30%,值得注意的是,那些成年是香港教會的領袖,可見青年和成年之間在意見和觀點上存在很大落差。//
《牧養大專與青的挑戰》李志剛 (馬鞍峰香港教會堂主任)

2018年5月12日 星期六

不能迴避的職場神學





上年寫了一篇《不如唔好講職場神學》,批評今日教會時興的職場神學,往往有幾大問題其一是沿襲馬丁路德的召命觀,一切正當的工作皆是上帝召命,但這無法應付勞動異化(Alienation of labor)的問題。在資本主義下,各級工作分工仔細,很多打工仔不外是生產工具,日復一日的枯燥工作全無滿足感,更遑論有何意義可言。高談工作召命,反而加重營營役役信徒的無力感。

2018年5月11日 星期五

與梁家麟院長商確

梁家麟近期幾篇文章,似乎沿用他當年的三國論,為了更好理解梁氏的言論,特地回教會借本《冷暖之間》,重溫當年所言,讀完不單無法搞清楚,反而越睇越迷。

院長近期幾篇文章,大力抨擊一班放言高論的先知,說他們為反題而反題,要做永遠反對派,空有理想而不懂做實事,將教會政治化,教會裡頭的真先知已經一早消失,只有一班扮先知的假先知。由於無指明道姓,所以大家只有靠猜,以為他劍指時下一班年青信徒。可是書中的三國論,第三國的「翼鋒機構的社會活動家」,竟然如是。

//這群人都是二次大戰後嬰兒潮(Boomer)的一代。他們不像今天的年輕人,沒有太強的個人主義,比較著重群體。所以一個鮮明的特徵是醉心於組織和參與集體運動,他們也追求解決問題的集體答案(Collective Solutions)。

他們有一套頗為固定的活動流程:尋覓同志結社,扣定問題,為問題定義,掌握相關理論,糾集和教育群眾,區分敵我,將理想和實踐綑綁在一起,確定集體行動策略,然後是一連串社會行動。//

2018年5月4日 星期五

加強佈道是香港教會未來的出路嗎


先引用一篇舊文《未來牧養的更新》,是胡志偉牧師在2014年教會普查後的文章,劈頭第一句:「數據反映,當前本港教會的失誤不在於佈道,乃在於牧養。本港教會一向積極領人信主、受洗加入教會,2009至2013年,平均每年有16,180人受洗,5年累積推算有80,900人。然而,過去5年教會崇拜人數只多了12,810人,對比受洗人數增長,明顯少了68,090人。 

其次,便是所謂年青人出走的問題。 

《2014香港教會普查簡報》帶來發現是信徒的「出走」現象,較明顯是年齡25至44歲組別,特別是大專信徒至職場10年以內信徒的流失情況。面對當前形勢,教牧與長執需要承認有部分年輕新世代,特別是學歷較高與有理想的,對堂會在公共課題的表現感到失望與不滿,忿而離開。有部分信徒感到牧養不足,或因成長中未能適應的種種因素,感到教會生活不再是個人的最高優次。 

幾年過去,究竟教會如何處理呢?

2018年4月21日 星期六

婚姻這回事--思道平台活動後感



TL:DR 唉我未結婚我唔明架喇

尋晚去完思道的活動講婚姻,可以話大開眼界,由十分保守(六個一支持者)到十分前衛(讚成同婚)的想法都有,大家發言十分湧躍。

婚姻係神聖,但婚姻制度是否神聖的呢?

2018年4月14日 星期六

一件不能言說的事件



事情發生後,本來想為這件不能言說的事件寫一篇,文章還未完成,已見有同道寫好刊登,繼而引起不少討論。因為有人認為討論該事件,涉及網絡欺凌,為免錯觸禁區或誤傷無辜,所以筆者彷效哈特波特的做法,諱隱其名,稱之為一件不能言說的事件,大家對號入座,自己揣摩。
不想糾纏在這件不能言說的事件中,以及You know who的反應,我覺得You know who的反應,相當人之常情,無用深責。反正You know who的說法,不會是第一個,也不可能是最後一個。現象出現背後的原因,才值得深究下去。

2018年4月9日 星期一

《不叫我們遇見試探--信仰不止一條路》讀後感一


趁假期一口氣看完《不叫我們遇見試探--信仰不止一條路》,抽幾篇出來討論一下,第一篇係鄒賢程的《教會不成教會?牧者不成牧者?怎麼辦?》。
文章起筆首先承認教會是一個問題多多的群體,肯定近年掀起批評批教會的風氣,之後筆鋒一轉「然而,筆者卻發現,批評與責備已充斥教會好一段時間;提出改善狀況的言論卻是少有的。只是不斷責備教會如何不濟、牧者如何無能,問題解決了嗎?
這等言論是教會最典型回應:「你淨係識鬧,咁你又做過D乜?」

2018年4月6日 星期五

從來未安舒,言何走出去



不約而同,連續兩星期崇拜的講道中,台上的講者均提到「踏出安舒區」,近年一聽到類似的言論,即時觸發心理反射機制:「你又知我而家好舒適?」

我相信「安舒區」(comfort zone)是近年教會濫用兼誤用得最多的術語,由此引伸出幾個疑問。

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

捉到老鼠為好貓,傳到福音是好牧?



廢話少說,本文是受到馬保羅牧師最新近的文章《是回應質疑的教會領袖還是蒙混過關的欺世神棍》啟發。

醜聞紛爭常有,不敢說教會特別多,不過,近年幾乎每一次發生類似事情,教會內反應總是相當一致,言者諄諄,聽者藐藐。我可以估計,今次馬保羅牧師公開質疑吳宣倫的資歷,在教內會大致得到甚麼回應。

起首句為「真相係點無人會知,最緊要係……」

2018年3月6日 星期二

忘形水(shape of water) -- 人之所以為人

圖為電影《黑湖妖潭》(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) 


好的電影總是意在言外,餘音嬝嬝。

荷理活的怪物片,很多時不是單拍怪物,而是將恐懼具體化,作為現實的反映,最經典的當然是《天外奪命花》。

2018年2月22日 星期四

剝削型教會(Abusive Church)



在本地某大網上討論區看到一帖,論及本地某大教會,觀其所作所為,乃Abusive church。對於Abusive church一詞,找不到精準的中文翻譯,姑稱為剝削型教會。

剝削型教會最主要的特點,我稱之為「正教教義,邪教手法」。

2018年1月25日 星期四

榮神定益人?

看完鏗鏘集的《榮神益人》,心有慽慽然。

教會與發展商合作,一個出地,一個出資,改變土地用途,興建商用大廈或住宅,然後將新樓宇當中幾層留給原有教會,在過去幾十年間已經發生過很多次,未有引發公眾關注。在2016年國度才匯的講座《做個精明地主 -- 教會擴堂發展策略的再思》,其中一個分享個案,華南四方福音會便是採取與發展商合作,重建教會建築物。當時筆者亦有出席,並有寫下文章記錄,請參講座撮要

2018年1月3日 星期三

以跑為喻


如果問近年邊個宗教發展得最快,相信係跑步。

跑步點傳教架呢?

2018年1月2日 星期二

咩叫嫁畀耶穌呢?


見到藝人張文慈話自己要嫁畀耶穌(張文慈怕醜「出嫁」),又令我諗起近年成日出現一個信仰疑難,教會入面有好多講法,對上搵唔到一個聖經跟據,中間又睇唔到係教會傳統,對落又好唔合常理同邏輯,同時,亦唔見有咩教牧真係拎過上台講,但係信徒就係咁信咁做。知其然,而不知其所以然,莫審其出身本末者也。


所謂嫁比耶穌呢個講法,完全係合乎以上條件。